我校毕业生获得2024-2025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
添加时间:25-11-25 20:31:14 编辑:高鹏 浏览次数:
近日,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公布2024-2025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名单,全区共12位毕业生获得该奖项,其中,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届食品科学专业毕业生马慧敏获奖。
该奖于2022年度首次评选,目前已开展三次,全区共有32名毕业生获得该奖项,我校连续三年有毕业生获得此项奖励,获奖人数在全区高校位列第一。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7届本科毕业生乌德乐呼获得202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职业技术学院2016届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恩克巴图获得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共同指导,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特设,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决策部署,奖励赴基层就业创业并做出突出业绩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普通高校指导服务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砥砺基层路 闪亮奋斗志
马慧敏,女,汉族,中共党员,1992年10月出生,2018年6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毕业后,她怀揣理想、响应号召,以基层选调生的身份投身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乡镇一线,现任札萨克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妇联主席。7年来,她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为民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在广袤的基层天地里挥洒青春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用一步一印、一枝一叶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深刻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使命,回应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身边榜样。

心中一团火 做好党的“新青年”
马慧敏作为一名党员,她深知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一到基层她便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带头深学细悟、率先躬身实践,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
在从事基层党建工作时,针对辖区外来人口多、人员身份复杂的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牵头制定“党员责任田制度”,有效激发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党建小可爱”党务工作者品牌,提升了基层党务队伍活力。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和意识形态工作,引导辖区的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她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狠抓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破解党员发展难题,积极探索村干部管理与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其担任基层党建办主任三年期间,全镇党建工作考核成绩始终位列全旗前列,所在哈达图淖尔村党支部考核成绩也持续领先。她本人因出色的党务工作,多次获得公务员嘉奖等荣誉。
特别是被抽调到旗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办公室工作期间,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深入参与组织协调、材料撰写、宣传报道等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其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协调能力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自身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真正做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时代新人。
心中一团火,照亮基层路。扎根乡土一线七年多,不论是历任村主任助理、组织干事、基层党建办主任,还是履职现在的岗位,她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辖区党员干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明心立志,引导全镇各族人民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民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抱在牧野乡村,带动辖区实现了矛盾“自治”、幸福“共治”,一“治”向好。

肩上一根担 挑开基层“万团麻”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马慧敏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修好内功、创新方法,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唱响“最强音”,守牢宣传“主阵地”——担任宣传委员后,她勇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成功打造“札这儿”宣传IP,策划举办“发现札萨克”短视频大赛(参赛作品浏览量超20万次)、全旗首届及第二届夏季“村晚”、中秋晚会等大型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了乡镇品牌的“出圈”。她敏锐把握传播规律,精心策划专题报道,“暖城重庆村”项目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次获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中央级权威媒体聚焦报道,有效提升了地区美誉度。她深耕自有平台,“札萨克镇发布”公众号、视频号影响力持续扩大,创新推出“乡音”系列短视频,用方言俚语宣讲政策,有效打通了宣传“最后一公里”。
扩大“同心圆”,打造志愿“共同体”——她整合资源,建强用好1所28站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建37支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310人。创新培育“札这儿有礼”文明实践品牌,探索构建“125”工作体系,设立“银龄生日会”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0余场,服务5000余人次。深化移风易俗,推广“文明银行”积分兑换机制,文明新风吹开了更加繁盛的民族团结花。
构建“联合体”,守护妇幼“守护者”——作为妇联主席,她强化思想引领,开展“巾帼大宣讲”活动,引导各族妇女红心向党,依法保障权益。她整合网格员、法律咨询专家、司法部门工作人员等专业资源力量,开展普法宣传,调解家庭纠纷,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依托“儿童之家”开展课后托管、兴趣培养、安全教育等公益性服务活动,悉心守护乡村的“朝阳”。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28支,鼓励妇女参与基层治理。
马慧敏用心用情用力,将全镇27个村的一团团乱麻拧成了一根绳、编成了同心结,以基层发展的“同心圈”盘活了农牧民的“幸福圈”,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和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夯实了根基、贡献了力量。

脚下一路泥 当好群众“暖心人”
马慧敏深知基层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执行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多年来,她常常一身汗、两脚泥,与群众面对面听民声、问民意、解民难,成为广大居民的“暖宝宝”。
深入田间地头“得民心”——担任村主任助理期间,她迅速转变角色,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家中,与村民拉家常、听真话。她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协助村“两委”班子规范工作程序,化解矛盾纠纷,推动产业发展。担任包村干部后,她深入查干柴达木村等包联点,精准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用多个民生项目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开辟产业赛道“强民本”——她深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依托当地旅游文化优势,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劳务服务、旅游服务等实现年经营性收入超35万元,实现了居民“家门口”就业和村集体“造血”反哺民生建设双赢,为共同富裕找到了好路子。
盘活沉睡资源“惠民生”——她推动落地了“暖城重庆村”项目,创新采用“政府引导+村企联动”模式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旅居社区,发展银龄经济,实现了闲置资产盘活、老年群体康养、南北文化交融的多维共赢,为城乡资源互补、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路径,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七年的时光转瞬而逝,但马慧敏成了群众口中“没架子、办实事、心眼好”的贴心人,用真情和实干筑牢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她用实际行动助力当地实现了发展富民、服务便民和治理惠民的同频共振。
萤火微光,愿为其芒。马慧敏自母校毕业以来,始终心在基层、行在基层,她负责或分管的党建工作、宣传工作、文旅工作、妇联工作等在年度考核中持续位居全旗前列,她个人也多次获得旗级表彰。她用闪亮的成绩和群众的口碑,镌刻下一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建功立业的生动历程。虽然奋斗在基层一线,但她始终脚踏实地、砥砺奋发,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服务中书写人生华章,在最基层的一线传递温暖光亮。